您的位置:首页 >头条 >

北京工业遗产建筑活化利用再添新范例——窑火重燃

2023-04-06 08:53:4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北京工业遗产建筑活化利用再添新范例——(引题)

窑火重燃(主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日报记者 潘福达

永定河畔,西山脚下。位于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原北京市琉璃制品厂旧址,经过改造后成为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始建于760年前的琉璃窑在熄火整整十年后,近日重新燃起了窑火,以绿色生产的方式恢复古法烧制技艺,为故宫等古建筑修缮提供琉璃制品。

古都保护少不了琉璃的一抹亮色,城市更新让千年琉光再溢彩。这座产业园是本市第一座保留生产功能的非遗主题园区,将通过琉璃重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文化唤醒沉睡资源,以创意盘活闲置资产,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传承和绿色发展兼顾的新路,成为北京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范例。

熄灭10年的窑火再次燃起

永定河西岸,坐落着一座以琉璃命名的千年古村——琉璃渠村。村内昔日皇家琉璃官窑厂所生产的琉璃,装点了古都的色彩。窑火700余年不断,一直为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皇家建筑烧制琉璃制品,其琉璃烧制技艺更是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2月24日,这座古村落迎来了久违的人气,重新点燃窑火的仪式在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在一口釉烧窑前,窑作传承人用手中的火把点燃窑火,整整熄灭10年的琉璃窑火在京西诞生地重新燃起。温暖的火光映照在非遗传承人及到场见证的嘉宾脸上,那一刻,很多人红了眼眶。

“从学徒开始干这行已有三十年了,为琉璃奋斗了一辈子,终于看到窑火重燃!”琉璃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长安感慨道。区级传承人郭立生同样激动不已,随着熄灭10年的窑火重燃,他回到家族三代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重操旧业。

窑火重燃,也为琉璃渠村这座千年古村落的悠久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来轮廓极优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几乎无瑕疵可指。”建筑学家林徽因曾如此称赞琉璃在中国古建筑中的美学作用。琉璃渠村曾是元、明、清三朝皇家琉璃官窑所在地,是紫禁城重要的琉璃供应基地。为灰瓦添彩,为红墙添花,琉璃是紫禁城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为什么皇家会把窑厂设在门头沟的琉璃渠村呢?郭立生说,那是因为琉璃渠村的条件得天独厚。“我们这儿有一种黑色页岩,粉碎之后称为坩子土,土中含铝,带油性,烧制之后变成白色,是制作琉璃最好的原材料。”

700多年来,琉璃渠村居民大多以烧制琉璃为生。近几十年来,一些从业者还去外地开厂,很多琉璃窑厂的原材料也是在这里开采。曾经皇家御用的琉璃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生活,村内建筑随处可见琉璃元素,琉璃渠村出产的琉璃制品还用到了各国的唐人街建筑上。

这座琉璃窑与故宫博物院有着很深的渊源,曾两度由故宫博物院管理,称故宫博物院琉璃窑厂。1970年划归北京金隅集团的前身北京市建材局管理,更名为北京市琉璃制品厂。2001年北京市琉璃制品厂实行企业改制,该窑厂被改制为北京明珠琉璃制品有限公司。

“只有门头沟琉璃渠的窑厂知道故宫琉璃瓦的品质是什么、尺寸是什么,它有上百年沉淀的经验,不断理解故宫对琉璃产品的要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介绍,琉璃瓦是古建修缮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故宫古建筑2002年启动的大修工程用的琉璃构件也是琉璃渠出产的。

正在制作中的琉璃文创产品。

古窑停产让故宫修缮遇难题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对故宫修缮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古窑厂,却一度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困境之一,是订单的急剧减少。早年窑厂年产量高峰时期能达到100多万件,但更加丰富的建材产品让琉璃制品市场需求逐年萎缩,公司经营出现困难。“即便是琉璃烧造的非遗传承带头人,月薪也只有3000元。”赵长安道出了当时琉璃技艺传承的窘迫。

另一方面,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普及,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烟熏火燎的烧制、开山采石的不可持续,让琉璃生产遭遇瓶颈。2013年,为故宫大修工程烧制完最后一批琉璃,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御窑厂停产,窑火熄灭。2017年,在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区定位之下,琉璃渠村的开山烧窑整体叫停,老窑厂归于沉寂,琉璃生产厂房长期闲置。

村里的一些窑厂曾动过和外地企业合作或迁厂的念头,但最终都被否定,不仅因为本地琉璃烧制需要特有的原材料,也因为很多工匠的岁数都大了,很难再去外地“重起炉灶”。

“之前这里窑火熄灭,有一种历史传承中断的感觉。”单霁翔回忆说,官窑熄火让故宫人感到惋惜,那时候正是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的第二年,是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修缮探索新的实施机制和传承方式的开端之年。“故宫人都很着急,如果高质量、高品质的传统工艺烧造的琉璃瓦没有了,故宫修缮质量保证不了,那修缮宁可暂停。”他说。

传统技艺制造琉璃瓦几乎不用模具,每一片瓦、每一个部件大多都是工匠手工制成,研磨坯土、造型、雕刻、上釉等二十多道工序背后,是工匠们的精雕细琢,也因此会保留一些个性化的细微差异。

相比之下,现代机制的琉璃瓦虽生产效率高,但很难展现琉璃瓦的审美意象和形制特征,故宫并不敢轻易尝试。无奈之下,故宫选择了能使用门头沟优质坩子土烧制琉璃瓦的外地代烧工厂,这才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传统的拱券式倒焰窑,烙刻着历史的印记。

700年老窑厂转型创意空间

琉璃渠村窑火的兴衰,始终和北京城市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它因都城营建而肇始,也因城市功能疏解而转型。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公布,提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琉璃渠村的琉璃窑厂恰恰就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琉璃文化的传承也集合了古建筑研究、非遗传承、古村落文化的多重价值。

新版城市总规公布后,三大文化带的保护发展规划陆续制定完成,为琉璃渠的重生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为了窑火重燃、琉璃重生,很多人都在奔走呼吁,单霁翔就是其中一位。2018年,他给北京市相关领导写了一封信,建议通过技术改造使该厂实现环保达标、恢复生产,抢救、保护、传承弥足珍贵的官式琉璃制造工艺,保障故宫古建筑琉璃建材供应,使老窑厂、老工艺继续服务于首都的文物保护与建设事业。这一建议得到了北京市的支持,琉璃窑厂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2019年,金隅集团筹划打造琉璃文创园项目;2020年12月,按照市委市政府、故宫博物院和门头沟区关于恢复琉璃保护性生产、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相关意见,停业厂区的转型升级正式启动。

设计改造团队最初进驻厂区时,一排排空窑洞堆满了废弃的坯胎,空荡荡的车间破败荒凉。“项目改造不只是展示传统文化,还要考虑如何面对未来,用现代的方式延续琉璃文化的生命。”园区建筑设计负责人陈苏倍感压力的同时,也充满了期待。

在前期项目研究阶段,团队结合城市更新相关政策要求,提出以“琉璃重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将园区定位为“集琉璃保护性生产、琉璃文化传承推广、琉璃体验研学、文化创意办公于一体的中国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空间规划上设置了琉璃产业区、琉璃研究体验区、文创办公区和琉璃特色民宿区,打造故宫博物院琉璃生产基地、琉璃文化研究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研学传承活动基地。

保护性更新,是项目改造的最大策略。“不同时代的建筑都能融合在这个空间里,精心布设在各个角落的皇家琉璃构件,让观众有沉浸式的参观体验。”园区景观设计负责人刘辉介绍说。

金隅集团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门头沟分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更新策略,充分保留琉璃渠村的风貌形象与文化记忆、旧厂区的肌理和建筑现状。园区保留了10余座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恢复了两口倒焰窑用于古法素烧及釉烧,并增加环保设施以适应现代生产的排放要求。

最引人瞩目的,当数园区内保留的多个传统拱券式倒焰窑,窑砖上已烙下厚厚的黑色痕迹和斑驳发亮的堆积釉,这是历史烧制留下的印记。琉璃展厅内还展出了众多瓦件印章、历史图片等,用琉璃瓦摆出的故宫三大殿屋脊造型悬挂在半空中。

园区内唯一一处新建厂房是琉璃生产研发中心,这座约1200平方米的建筑堪称园区建筑的点睛之笔,这里不仅将重启故宫等皇家建筑琉璃产品的保护性生产,保证故宫等在京皇家古建筑修缮所需琉璃构件,还设置了参观通道,观众可近距离了解琉璃制作的过程。

园区还为长远发展做足了打算,为园区孵化器预留了空间。园区中部位置的厂房被改造为活动会议空间“隅翼空间”,以促进园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园区内的琉璃影壁引来不少游客打卡。

绿色烧造保留琉璃古韵

曾经因窑火熄灭而离开的琉璃烧造匠人,又有机会在琉璃文创园重操旧业,延续古法。园区请回了掌握官式琉璃烧制技艺的吻作、釉作、窑作师傅及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采用老师傅带新徒弟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体验琉璃烧制技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技艺。

“现在,手艺的传承看到了希望。”2021年4月,赵长安回到琉璃渠村,在园区担任琉璃烧制技艺负责人,并开设工作室作为研究及研学授课基地。郭立生同样回到了村里,干回了老本行。

这里还是北京第一个保留生产功能的非遗文化园区。新建的琉璃生产研发中心内,恢复了一口素烧倒焰窑,复建了一口釉烧倒焰窑,用古法烧制技艺继续为故宫烧制琉璃精品。在工匠们看来,古法烧制工艺的魅力在于可以把控窑内温度,保证成品的颜色,烧成的瓦件晶莹剔透、叠翠流金,和过去的琉璃瓦品相更接近,同时更能体现老师傅的技艺。

为了保证绿色排放,复产的两口窑加装了污染物处理设施,古法烧制排放的气体通过脱硫、脱硝、脱焦、除尘等一系列流程后,最终排放的气体完全可以达到北京市排放标准。未来园区还将通过园林绿化、光伏发电、碳捕集实现古法烧造“碳中和”,打造真正的绿色工厂。

窑火重燃,意味着琉璃渠700多年烧制琉璃的传统得以保存。在窑火重燃的活动现场,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工作站启动,将进一步开展琉璃文化的保护、研究与推广。

今后,琉璃文创园将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作用,承接大中小学、社会团体关于琉璃文化体验的研学活动,联合故宫、市文物局及门头沟区不定期举办琉璃历史文化展览、琉璃工艺品展、琉璃文创展、琉璃技艺非遗研学体验、文化教育活动等。

“我们打算复制一些经典的琉璃建筑,比如说故宫里面养心门的影壁,或者是九龙壁,在复制的过程中让更多人爱上琉璃。”赵长安说,传承文化之外,园区还会开发一些用琉璃制作的文创产品,比如壁挂、笔洗、镇纸、灯具等。目前,园区推出的琉璃脊兽摆件、琉璃幻彩口罩、琉璃走兽书签、台历等产品受到好评。琉璃文化特色民宿也即将开张,可提供近20间客房。

和创新相比,传承可能更难。园区将加强非遗技艺人才培养,加大后继人才储备,搭建非遗传承梯队。

“我们要把园区打造成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个亮点,非遗技艺和琉璃文化记忆的传承,是这里的魂。”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负责人于海燕欣喜地看到,已经有几位年轻师傅来到这里,加入琉璃烧制传承队伍。

园区升级亮相,也将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按照规划,京西“一线四矿”站点设计中拟增加琉璃渠站,让闲置铁路线变成生态旅游线。相关部门还将持续探讨S1线轨道交通北延的可能性,为琉璃渠村这座古村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片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折射出文化历史进程中的高光时刻。窑火重燃,不仅存续乡愁,“烧”出一条非遗传承路,还将续写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的生动样本。本版摄影 武亦彬

专家观点

用琉璃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单霁翔

过去的文物保护,往往保护那些静态的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但是文化遗产还要保护那些活态的、动态的遗存。门头沟琉璃窑火重燃,是北京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实践、一个典范性的推动。

故宫的学术研究、古建筑修缮技艺等,都需要实操基地来解决保护难题,因此生产单位、政府机构和故宫博物院共同联手,打造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尤为重要。

窑火重燃的背后离不开故宫博物院、市文物局、门头沟区和金隅集团的合作,能够极大带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作为“龙头”带动门头沟区文化遗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琉璃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需要专家学者静心挖掘琉璃文化相关的历史资料,让传统琉璃制品有机会重新面世。

古法技艺传承关键在于人,专业人员的培养和规范的行业培训应相结合,使古建筑保护人才形成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工匠三位一体的梯队,形成“研究-管理-实操”衔接的人才体系。

我们应该让琉璃文化传承下去,讲好琉璃故事,让人们了解红墙黄瓦蓝天美景背后的故事,吸引更多人热爱琉璃,自发加入琉璃的保护与传承。琉璃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琉璃文化的未来是讲好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关键词:

相关阅读